Michael跑完紐約馬拉松,在24小時內精神還是非常興奮,過了之後卻很沮喪,原因是在比賽前半段遇到撞牆期,最後完賽時間並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,「我覺得自己缺乏目標,而且當朋友問我完賽時間,感覺非常不好意思。」Michael說。
這麼聽起來,應該Michael就是中了馬拉松後憂鬱症候群(Post-Marathon Syndrome,PMS)。這狀況就是把興奮的情緒用盡了,最後像馬缺乏「胡蘿蔔」追逐一樣,最常見的6種症狀:
1. 購物慾旺盛,同時減少馬拉松場次。
2. 對設定目標興致缺缺。
3. 覺得沮喪、變得悲觀、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。
4. 沒有訓練時覺得很失落。
5. 感覺茫茫然。
6. 馬拉松成績一直退步。
以上這是最常見的症狀,如果真的發現有了憂鬱的傾向也不要太緊張,只是需要時間去解決,第一:慢下腳步吧!多留點時間恢復和治療這些症狀;第二:找到適合你訓練的季節和時間,最好選擇沒有外在壓力的空閒時間練習。
休息的時候,如果睜大眼睛去觀察,可以看到很多訓練之外的優點,例如:RW雜誌Coach Jenny說,完賽後,她會給自己幾個星期的休閒生活,爬山健行、散步和輕鬆跑,甚至加入一些不常接觸的活動,熱瑜珈、溜直排輪等等,還有以娛樂為主的跑步活動,這些活動的共通點就是不需要手錶和目的。這樣一來可以維持體態和體能,也不算是沒有目標的訓練,這就是Jenny冬天的訓練方式。
「我相信,馬拉松後憂鬱症候群是你的身體提出要求,需要時間去恢復和治療,當你聽進去了,也給自己更多娛樂投資,就可以逃出憂鬱,換來嶄新的訓練能量。」Jenny說。
★ 一個跑者的最差成績,是另一個的最佳成績
接下來Jenny要跟我們分享她的故事(以下Jenny自述)
沒有達成目標很容易失落,特別是經歷一場艱難的比賽,但是成績是「相對的」,你很難過沒跑進5小時,但是有更多人想跑更快一點。成績並不是讓你憂鬱的原因,是你自己讓它成為這個原因。
我學到這堂課是在某一場成績低於理想時間30分鐘的比賽,我忽略了比賽的本質。
比賽途中,我遇到了2個來自波多黎各的跑者,他們很巧的認識我一個剛去世的跑友,之後開始分享他有趣的故事,以至於忘了距離,這就是那場比賽的意義─就算我們忘記跑了多少距離,依然活著、很健康,而且可以一直跑下去,之後,不再把成績掛在嘴邊,就算是一件小小的事情,把每場比賽經歷都當成生命教育
其實,我們都是在跑一場破PB的比賽,我知道自己的是在過去,而且永遠不會再回去,我已經從時間的束縛中解脫。
菁英跑者有這個目標,因為他們必須成功,他可以用最慢的時間贏得比賽,也可以用最快的時間輸掉比賽。
決戰時刻,他們專注在過終點線時是不是自己發揮「最好的表現」─有時候代表自己撐過艱難的比賽;其他時候代表自己跑出最佳成績。所以說,成敗都是自己決定,當然憂鬱也是自己決定的。撐過難關是成為跑者的必備條件,它會是很好的賽後治療處方,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。
「這場比賽學到了什麼?得到了什麼?」
當我們更深入去看這個問題時,茫茫然的症狀就不藥而癒囉!
{參考資料:Runner’s World}
"don1don"顧名思義為"動一動",希望能藉由此平台提倡國人運動風氣,及結交喜愛登山.鐵人三項.跑步.自行車的朋友;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各種運動資訊及運動心得。
留言列表